士以弘毅 文以载道——我校黄天华教授《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顺利召开

时间:2017-12-20浏览:1566设置

       12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于上海市社联大楼顺利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王岚,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及财政部驻上海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赵卫飞处长、万洪宇处长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的还有来自各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单位的同志及部分师生代表。

       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主持。他提到,黄天华教授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的好典型,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的好榜样。举办此次座谈会,不只是探讨《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学术价值与出版价值,更是学习弘扬黄天华教授无怨无悔、学术报国的精神。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首先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对长期支持和关心学校工作的市委宣传部、社联以及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谢意。他指出,《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呼应了习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要求,同时具备着继承性与理论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三方面的特征。在哲社办、出版社和学校的多方支持下,《中国财政制度史》得以顺利出版。这不仅是对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者的尊重和褒奖,更是为甘做基础冷门研究、开拓中国话语体系的学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他期望全校科研工作者能够见贤思齐,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为国家、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在致辞中说道,出版界普遍面临着习总书记所说“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上海人民出版社始终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出版了一批像黄天华教授《中国财政制度史》这样的高峰之作。王社长希望未来能继续携手上海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以专业学术打造出版品牌,以社会责任引领学术风尚,为上海响应和承担国家战略贡献应有的力量。

       黄天华教授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写作历程与心得体会。他介绍了《中国财政制度史》的主要学术特征是以土地与人口制度为切入点,系统提出了财政的起源问题,并规范了断代财政史的划分方法等。紧接着,黄教授讲诉了撰写本书的初衷,即兑现学生时代对导师马大英教授的承诺:中国财政史必须由中国人来写。从风华正茂到年近古稀,黄教授在半生的写作过程中体会到,当代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他也希望科研体制能够不断完善,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营造更加良好的研究氛围。

       与会专家纷纷向黄天华教授表示祝贺,并大力提倡要学习黄教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之道。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馨教授感慨黄教授成果问世的不易,认为这与家庭、学校、上级领导的支持密不可分。他直言道史学研究讲求慢工细活,与目前的科研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张教授建议对黄天华精神的弘扬不单是媒体报道,而是从制度层面为“黄天华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陈志勇教授指出,好的学问要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史学脉络,财政制度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反映着朝代的兴衰,只有认清历史,才会有民族自信。黄教授的研究除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外,还彰显着一种工匠精神,做学问要讲究精益求精,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读者、对得起社会。

       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孙开教授首先肯定了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的重大价值,“以史鉴今”,现在的很多财税政策,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影子。其次他提出,财政史研究是种风险投资,付出多、见效慢,发表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黄教授的成果定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但他认为,财政史研究的学术寿命往往很长,这也是对史学研究者的合理回报。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谈到,不同于经济史角度所做的财政通史类著作,《中国财政制度史》以制度为主线,以一己之力,保证了成果在框架、体系、逻辑上的一致性。作为黄教授的同事、晚辈,他敬佩黄教授在量化评价体系下的坚守,这份坚守换来的柳暗花明也为自己经济史领域的研究增添了信心与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方芳谈道,“财税史研究的老黄牛”、“与时间赛跑”这些黄教授的标签已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他心有大我,坚持学术报国,抵住市场的诱惑,带着满腔热情自觉肩负起财政税收的史学研究,并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他不急功近利,不争权夺利,但在财政制度史的国家话语权上,却分毫不让,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敬佩。黄教授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的不仅是一个团队、几届学生、一所学校,而是一个领域、一批学子和一代代的财经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林矗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说,财政史一直是学校最传统、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从杨荫溥到周伯棣,再到今天的黄天华教授,正是这段辉煌的历史和传承,使年轻学生对财政史学科肃然起敬。但做财政史研究需要研究者日积月累,数十年如一日做着寂寞清苦的基础工作,其中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希望黄教授的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学子投入到财政史研究之中,耐得住寂寞,坐得住这张冷板凳。

       在师生代表分享了各自的见解与体会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王岚代表世纪出版集团向黄天华教授表示祝贺。她讲道,黄天华教授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财政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树立了富有家国情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榜样,这部著作的出版,是世纪出版集团和学术界、理论界长期精诚合作的又一重要果实。世纪出版集团始终践行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化脊梁,以出版精品力作为己任,以社会效益为优先,高度重视出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角色和定位,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推动理论创新和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升贡献出版人的智慧。

       座谈会最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向黄天华教授及其家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慰问后,燕部长指出,明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黄教授的事迹正是中国学者、学人在40年当中发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作出的典型贡献,所以继续宣传和学习黄天华及其他著名专家、学者的感人事迹,是学术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燕部长说道,黄教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坚定信念是“为民族立说”,遵守科学规律,专注基础研究的学术追求是“为科学立论”。

       燕部长由黄教授的治学精神联想到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其一,他以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作比,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要秉持为民族著述、为科学立论的精神,这是构筑当代中国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其二,要学习黄天华教授不忘初心、自负使命。书写本国历史,重夺话语体系,这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密不可分。其三,铸就民族的文化大厦,要有燕子筑巢、黄牛爬坡的精神,要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紧接着,燕部长从调整心态、稳定队伍、转移支付三方面分享了关于科研管理改革的想法。科研管理不能因循守旧,应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及时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借鉴中国财政制度中的宝贵经验,一要轻徭薄赋,二要涵养税源。继续落实转移支付能使那些精心构筑民族文化大厦的人多处成果、出好成果。最后燕部长对广大科研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望,“我们要把学术视作生命,这样学术就有了生命,学术生命才能长青”。

       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分别向财政部专员办,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赠送了《中国财政制度史》。本次座谈会以黄天华教授皇皇巨著出版为契机,宣扬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者使命,也鼓舞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入到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事业中去。


返回原图
/